第232章 凶脉蜿蜒,伏走千里。-《菊花小道长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谢长峰一笑,说道:“好一首曲子,姑娘为何半途而废?”

    女鬼闻言一震,也不回头,冷冷说道:“半夜三更,是什么人在这里听笛?真是怪哉!”

    这一开口,如璎珞敲冰,清脆悦耳。

    谢长峰缓缓说道:“门内有君子,门外君子至。虽然是半夜三更,但是有吹笛者,便有听笛者,有什么好奇怪的?”

    女鬼又是一呆,沉默片刻,依旧背对谢长峰,缓缓说道:“浪说曾分鲍叔金,谁人识得伯牙琴?先生,你真的听懂我的笛子吗?”

    谢长峰微微点头,说道:“摔碎瑶琴凤尾寒,子期不在对谁弹?春风满目皆朋友,欲觅知音难上难。在下粗通音律,虽不敢说是姑娘的知音,却也能闻弦歌而知雅意。”

    女鬼终于站起,转身,冲着谢长峰盈盈一拜,低声说道:“还请先生解来。如果先生真的懂我笛声,我愿意为先生奏完这一曲。”

    星光下,女鬼面色凄婉,万千哀愁,都藏在眼眸深处。

    谢长峰点点头,说道:

    “姑娘吹奏的,是古曲梅花三弄,又叫玉妃引,乃晋朝桓伊所作的笛曲。后来被改编为琴曲,笛曲就此失传。所谓一弄叫月,声入太霞。二弄穿云,声在云中。三弄横江,一声长叹……

    姑娘刚才吹奏到第二弄,‘梅花二弄迎春曲,瑞雪融成冰玉肌。错把落英当有意,红尘一梦笑谁痴。’。曲中有哀怨缠绵,万千思念之意,想必姑娘在怀念故人,对吗?”

    女鬼大吃一惊,万福再拜,说道:“先生高雅,小女子失敬了,还请恕罪。”

    谢长峰一声叹息,怅然说道: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谁人不起故园情?实不相瞒,我也在想一个人,恰好听到姑娘的笛声,情难自抑,一时冒昧,打扰了姑娘的雅兴。”

    “不妨事的,也难得有人听我吹笛……”

    女鬼手持竹笛,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,低声说道:“我有言在先,愿为先生奏完这一曲,不知道先生可愿意听?”

    谢长峰点头:“还请小姐继续。”

    女鬼点头,站在谢长峰对面一丈远处,捧起竹笛,再次吹奏起来。

    一曲告终,余音袅袅,还在江面上飘荡。

    女鬼再次施礼:“山歌村笛,有辱先生雅听。”

    “姑娘客气了。”谢长峰还礼,冲着女鬼拱手:“在下也学过几年笛子,愿意回奏姑娘一曲。可是身上没带笛子,不知道可否借姑娘的笛子一用?”

    女鬼展颜一笑,碎步上前,双手捧上笛子:“这也就是寻常竹笛,送给先生吧,还望先生不弃。”

    谢长峰微微躬身,接过竹笛,在手里看了看,深吸一口气,吹奏起来。

    女鬼退后几步,侧耳倾听。

    谢长峰吹奏的,是现代的一首《沧海一声笑》,笛声激越豪放,有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之势。

    女鬼听出了其中的杀气,骇然失色。

    谢长峰吹奏完毕,横笛在手,笑道:“姑娘可曾听过这首曲子?”

    女鬼沉默片刻,说道:“我没有听过这个曲子,但是……曲调慷慨激昂,暗藏杀气,先生……怕不是寻常人吧?”

    “杀气重,是我自身的原因,与曲意无关。”谢长峰一笑,说道:“这个词曲我很喜欢,不如念给姑娘听吧。”

    女鬼点头。

    谢长峰看着江面,缓缓说道:“沧海一声笑,滔滔两岸潮。浮沉随浪,只记今朝……苍天笑,纷纷世上潮,谁负谁胜出,天知晓……江山笑,烟雨遥,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……”

    女鬼听见歌词,不由得眼神一亮,喃喃低吟:“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……这个词,写的真好。”

    谢长峰拱手一笑,说道:“今夜里听姑娘一曲,如闻仙乐,感激不尽,就此别过。”

    女鬼张了张口,欲言又止。

    谢长峰已经一转身,纵身跳下了峰顶。

    女鬼吃了一惊,以为谢长峰要跳崖自尽,也纵身而起,大叫:“先生,使不得……”

    谢长峰大笑,一挥手,将竹笛抛上峰顶,说道:“倒是一个好心肠的女鬼,本性不泯。如果他日有难,去龙虎山找我吧!以竹笛为证,见到竹笛,我会来帮你。”

    女鬼一呆,接过竹笛,看着谢长峰的身影渐渐飘落,默然无语。

    神女峰下,小白一直在听笛子,安安静静。

    五撮须和唐十三,却急不可耐,看见谢长峰下来,急忙迎上去,问道:“天师,上面是什么人在吹笛子,是不是鬼呀?”

    谢长峰点头:“是个鬼中仙,道行不浅,笛子吹得也好。”

    茉莉说道:“那怎么没有抓她?”

    谢长峰想了想,说道:“少抓一个鬼,似乎也没事……”

    刚才这个女鬼,很有才情,而且本性不泯。能够修成鬼中仙,想必也受了不少苦,积了不少德,谢长峰不忍心坏她的道行。

    小白又想开车,捂嘴笑道:“一定是个很漂亮的女鬼,所以天师不忍下手。”

    谢长峰噗地一笑,说道:“死狐狸,我好不容易正经一回,你又何必把我往污泥坑里推,乱我道心?”

    说实话,谢长峰对这个女鬼,可没有半点非分之想。

    最多,也就当她是个知音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